中药材种植
按条件查中药
黄连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

2019-02-04 15:58:38

  【概述】毛茛科植物黄连[Coptis chinensis Franch.],多年生草本。具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功能。主治泻痢、黄疸、消渴、心火亢盛、痈肿疔疮等症。主产于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北等地。

  【形态特征】株高20~30厘米。根茎短粗,倒鸡爪形,黄褐色。叶基生,3全裂,有长柄。,裂片羽状深裂。聚伞花序顶生,花5~8朵,黄色。瞢荚果.种子7~8粒,长卵形.褐色。花期2~4月,果期3~6月。

  【生长环境】黄连喜凉爽湿润和荫蔽的环境。忌高温和干旱,耐寒,在海拔1400~1700米地区,年平均气温10℃左右,降雨量在1300~1700毫米,相对湿度70%~90%,土壤含水量50%以上的条件下生长良好。喜肥,土壤上层为肥沃疏松的腐殖质土,下层为保水、保肥较强的微酸性壤土或黏壤土适宜栽培。忌强光直射,忌连作。

  【种植技术

  1.选地、整地:选择土层深厚、肥沃疏松、富含腐殖质的土壤种植。每667平方米施厩肥或土杂肥4000千克,整平耙细,做宽120~140厘米、高15厘米的畦,畦面呈瓦背形。并开好排水沟。

  2.繁殖方法:用种子繁殖。选4年生植株所结的种子作种用,在5月上旬当果实由绿变黄,种子变黄绿色时及时采收,将果序摘下装入布袋,在室内堆放2天即可脱粒。种子在0~5℃低温下经1~3个月完成生理后熟后才能发芽,将脱粒后的种子用冷水选种,沥干的种子与5倍的细湿河沙和干净的腐殖质土拌匀,放在室外树阴下穴内,种子摊开厚1~2厘米,上面盖约3厘米的湿沙,加盖并留气孔,经常检查,防止发霉。

  10~11月用经过贮藏的种子播种。用种子体积20~30倍的细腐殖质土与种子拌匀,撒播于畦面,轻轻镇压,使种子与土壤紧贴,盖薄细土。每667平方米播种量为2.5~3千克。播后搭80厘米的矮棚或170厘米的高棚遮阴,保持荫蔽度80%以上。当幼苗长出2片真叶时,按株距1厘米间苗,每667平方米施稀薄人畜粪水1000千克或尿素3千克;第二年3~4月追施1次人畜粪水或腐熟厩肥、草木灰等混合肥。第三年春季苗长出5~7片叶和细小根茎时即可移植。

  2~3月移栽。移栽应选阴天或晴天下午进行,在育苗地将生长粗壮的苗拔起,每100株捆成1把,洗净根上泥土,剪去须根,留1厘米长。按行株距10厘米见方开穴,穴深3~5厘米,每穴放1株苗,地面留3~4片叶片,盖土压实,种后随即用手整平畦面。每667平方米栽苗6万株。

  【栽培管理

  1.田间管理

  (1)补苗:移植后1~3年,每年均有小量植株枯死,应及时带土移栽补苗。第一次在当年秋季,用同龄壮苗补苗;第二次在第二年新叶未长出前进行。

  (2)松土、除草:植株生长较慢,易滋生杂草,应及时清除杂草。种植第一、二年,每年中耕松土4~5次;第三、四年每年中耕3~4次;第五年除草1次。

  (3)追肥:移栽后3天内淋施稀薄人畜粪水500~1000千克。以后每年春季和秋季各追肥1次,春季每667平方米施入人畜粪水1000千克,或尿素10千克和过磷酸钙20~30千克;秋季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厩肥、草木灰等混合肥2000千克。

  (4)培土:种植后2~4年的秋季施肥时结合培土,将细碎腐殖质土均匀撒在畦面,二、三年培土厚1厘米;第四年培土厚1.5厘米。

  (5)调整荫蔽度:种植当年荫蔽度80%~85%,第二、第三年逐渐减少到60%~70%,第四年只需40%~50%,第五年在5月后将遮盖物拆除。林间种植时,可进行疏枝调节荫蔽度。

  2.病虫害防治

  (1)病害:主要是白粉病、炭疽病和白绢病。白粉病为害叶片,初期叶背形成圆形黄褐色小斑点,逐渐成为大斑,叶面长出白色粉末。严重时整叶变褐干枯;炭疽病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油渍状小点,后逐渐扩大成病斑,中间灰白色,边缘紫褐色,后期病斑中间穿孔,叶柄上也产生紫褐色病斑;白绢病先侵染根茎处,叶片叶脉呈紫褐色,枯叶上有白色绢丝状和油菜籽大小的菌核,发病后期,霉层中形成黑色小点。

  防治方法:通风透光,降低湿度;发现白绢病株,立即拔除,并用石灰粉消毒病穴;发病初期摘除白粉病叶,可选用可杀得、多菌灵、退菌特等喷雾防治,每隔7~10天喷1次,连续喷2~3次。

  (2)虫害:主要是蛞蝓,咬食黄连嫩叶,严重时全部被吃光,且不再发新叶。防治方法:用新鲜蔬菜拌敌百虫做成毒饵诱杀;也可撒石灰粉防治。

  【采收与加工

  1.采收:栽后第五年10~11月收获。挖起全株,敲落根部泥土,齐根基部剪去须根,齐芽剪去叶片,运回加工。

  2.加工:将鲜黄连用炕烘干,边烘边翻,火力不宜过大,当炕至黄连一折就断时,趁热放入槽笼内来回撞击,撞去附着的泥沙须根及叶柄,即成千黄连。以条粗壮、质坚硬、断面色红黄者为佳。每667平方米产干黄连80~200千克。

药材 成药 方剂 穴位
偏方秘方更多>>
中药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