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7-05 21:49:33
【鉴定中药材名】浙贝母
【药材来源鉴定】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.的干燥鳞茎。本植物主产于浙江象山,形态与川贝母相似,故名浙贝母,简称浙贝,又称象贝。
【药材历史考证】贝母的始载本草为《神农本草经》,无川贝母、浙贝母之分。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今出近道。形似聚贝子,故名贝母。”《新修本草》云:“此叶似大蒜,四月蒜熟时采良。若十月苗枯,根亦不佳也。出润州、荆州、襄州者最佳。江南诸州亦有。”润州(今镇江)、江南为浙贝母的产地,可见古代本草所载贝母包括浙贝母在内。明代以来,人们逐渐认识到浙贝母与川贝母功效不同。《本草正》首先将浙贝母(称土贝母)与(川)贝母分条论述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将浙贝单列一条。并引叶阎斋云:“宁波象山所出贝母,亦分两瓣,味苦而不甜,其顶平而不尖,不能如川贝之像荷花蕊也。土人于象贝中拣出一二与川贝形似者,以水浸去苦味,晒干,充川贝卖,但川贝与象贝性各不同;象贝苦寒,解毒利痰,开宣肺气。凡肺家挟风火有痰者宜此。川贝味甘而补肺,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。若虚寒咳嗽,以川贝为宜。”根据以上《本草纲目拾遗》所述考证,与现今药用浙贝母相符。
【动物形态鉴定】多年生草本,植株高30~80cm,光滑无毛。鳞茎扁球形,通常由2片白色肥厚的鳞片对合而成,直径15~30mm。茎单一,直立,绿色或下部稍带紫色。叶无柄,叶片近线形至披针形,长7~11cm,宽10~25mm,茎下部叶对生,中部叶轮生,上部叶互生,先端不卷曲或稍弯曲。花1~6朵,淡黄色,有时稍带淡紫色,顶端的花具3~4枚叶状苞片,其余的花具2枚苞片;苞片先端卷曲;花被片6,内外轮相似,长25~35cm,宽约1cm;雄蕊6,子房3室,柱头3裂,裂片长1.5~2mm。蒴果卵圆形,具6棱,棱翅宽6~8mm。种子多数,扁平,边缘有翅。花期3~4月,果期5月。
【药材性状鉴定】
1.大贝: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,略呈新月形,高1~2cm,直径2~3.5cm。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,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,被有白色粉末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白色至黄白色,富粉性。气微,味微苦。
2.珠贝:为完整的鳞茎,呈扁圆形,高1~1.5cm,直径1~2.5cm。表面类白色,外层鳞叶2瓣,肥厚,略呈肾形,互相抱合,内有小鳞叶2~3枚及干缩的残茎。
3.浙贝片: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切成的片。椭圆形或类圆形,直径1~2cm,边缘表面淡黄色,切面平坦,粉白色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粉白色,富粉性。
【药材显微鉴定】本品粉末淡黄白色。淀粉粒甚多,单粒卵形、广卵形或椭圆形,直径6~56μm,脐点点状、裂缝状、人字状或马蹄状,位于较小端,层纹大多明显;偶见半复粒及复粒,复粒由2分粒组成。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长方形,垂周壁连珠状增厚;有时可见气孔,副卫细胞4~5个。草酸钙结晶细小,多呈颗粒状,有的呈棱形、方形或细杆状。导管多为螺纹,直径至18μm。
【药材理化鉴定】
1.取本品横切片,加碘试液2~3滴,即显蓝紫色,但边缘一圈仍为类白色。
2.取本品粗粉1g,加70%乙醇20ml,加热回流约30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1%盐酸溶液5ml溶解,滤过,取滤液分置两支试管中,一管中加碘化铋钾试液3滴,生成橘红色沉淀;另一管中加硅钨酸试液1~3滴,生成白色絮状沉淀。
3.取本品粉末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观察,显亮绿色荧光。
【商品规格】
1.宝贝统货:干货。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片,呈半圆形。表面白色或黄白色。质坚实。断面粉白色。味甘、微苦。无僵个、杂质、虫蛀、霉变。
2.珠贝统货:与宝贝区别为完整的鳞茎,呈扁圆形。大小不分,间有松块、僵个、次贝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海拔较低的山丘荫蔽处或竹林下。分布于江苏南部、浙江北部和湖南。
【采集加工】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,洗净。大小分开,大者除去芯芽,习称“大贝”,小者不去芯芽,习称“珠贝”。分别撞擦,除去外皮,拌以煅过的贝壳粉,吸去擦出的浆汁.干燥;或取鳞茎,大小分开,洗净,除去芯芽,趁鲜切成厚片,洗净,干燥,习称“浙贝片”。
【饮片炮制】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;或打成碎块。
【性能功用】苦,寒。归肺经、心经。清热化痰,开郁散结。用于风热、燥热、痰火咳嗽,肺痈,乳痈,瘰疬,疮毒,心胸郁闷。内服;4.5~9g,水煎服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。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。
【附注】置干燥处贮藏,防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