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鉴定
按条件查中药
蒲公英的鉴别方法

2015-07-04 15:52:10

  【鉴定中药材名蒲公英

  【药材来源鉴定】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. -Mazz.或华蒲公英Taraxacum sinicum Kitag.的干燥全草。《医学入门》曰:“蒲公用此草治痈肿得效,故名。”其叶布地,四散而生,茎直立如丁,花黄色,故又名地丁、黄花地丁。

  【药材历史考证】蒲公英原名蒲公草,其始载本草《新修本草》云:“叶似苦苣,花黄,断有白汁,人皆啖之。”《本草图经》云:“蒲公草,旧不著所出州土,今处处平泽田园中皆有之,春初生苗,叶如苦苣,有细刺,中心抽一茎,茎端出一花,色黄如金钱,断其茎有白汁出,人亦啖之。俗呼为蒲公英。”并有附图。《本草衍义》曰:“蒲公草,今地丁也,四时常有花,花罢飞絮,絮中有子,落处即生,所以庭院亦有者,盖因风而来也。”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地丁,江之南北颇多,他处亦有之,岭南绝无。小科布地,四散而生,茎、叶、花、絮并似苦苣,但小耳。嫩苗可食。”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,与蒲公英相符。

  【植物形态鉴定

  1.蒲公英:多年生草本,高10~30cm,富含白色乳汁,被白色疏软毛。直根深长,单一或分枝,外皮黄褐色。叶基生,呈莲座状;叶片矩圆状倒披针形或匙形,长5~15cm,宽1~5.5cm,先端渐尖或钝,基部渐狭,下延呈叶柄状,柄基部两侧扩大呈鞘状,边缘浅裂或呈不规则的羽状分裂,裂片牙齿状或三角状,全缘或具疏齿,裂片间有细小锯齿,被白色蛛丝状毛。花葶数个,比叶片长或稍短,上部密被白色蛛丝毛;头状花序单一,顶生;总苞片多层,淡绿色,外面数层较短,卵状披针形,长6~8mm,先端有小角状突起,内面一层线状披针形,长12~18 mm,先端有小角状突起,边缘膜质,具蛛丝状毛;花托平坦;花全为舌状花,黄色,两性;花冠先端平截,5齿裂;雄蕊5,花丝分离;雌蕊1,子房下位,花柱细长,柱头2裂,有短毛。瘦果纺锤形,长4~5mm,具纵棱,顶端具长8~10mm的喙;冠毛白色。花期4~5月,果期6~7月。

  2.华蒲公英与蒲公英主要区别特征:叶片边缘具规则的齿裂或全缘。总苞片先端无角状突起。瘦果喙长4~5.5mm。

  【药材性状鉴定】本品呈皱缩卷曲的团块。根呈圆锥形,多弯曲,长3~7cm;表面棕褐色,抽皱;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,有的已脱落。叶基生,多皱缩破碎,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,绿褐色或暗灰色,先端尖或钝,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,基部渐狭,下延呈柄状,下表面主脉明显。花茎1至数条,每条顶生头状花序,总苞片多层,内面一层较长,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。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。气微,味微苦。

  【药材显微鉴定】叶表面观: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表面角质纹理明显或稀疏可见。上下表皮均有非腺毛,3~9细胞,直径17~34μm,顶端细胞甚长,皱缩呈鞭状或脱落。下表皮气孔较多,不定式或不等式,副卫细胞3~6个,叶肉细胞含细小草酸钙结晶。叶脉旁可见乳汁管。

  根横切面:木栓细胞数列,棕色。韧皮部宽广,乳管群断续排列成数轮。形成层成环。木质部较小,射线不明显;导管较大,散列。薄壁细胞含菊糖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蒲公英生于山坡、草地、路旁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;分布于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山东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省区。华蒲公英生于稍潮湿的盐碱地或原野上;分布于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河南、新疆等省区。

  【采集加工】春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,除去杂质,洗净,晒干。

  【饮片炮制】除去杂质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
  【性能功用】苦、甘,寒。归肝经胃经。清热解毒,消肿散结,利尿通淋。用于疗疮肿毒,乳痈,瘰疬,目赤,咽痛,肺痈,肠痈,湿热黄疸,热淋涩痛。内服:9~15g;水煎服。外用: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。

  【附注】置阴凉干燥处贮藏。

药材 成药 方剂 穴位
偏方秘方更多>>
中药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