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-11-20 10:27:43
【鉴定中药材名】金荞麦
【药材来源鉴定】本品为蓼科植物金荞麦Fagopyrum cymosum(Trev.)Meisn.的干燥根茎。本植物形似荞麦,而根茎内部呈黄赤色(似赤金),金秋结果,故名金荞麦。别名天荞麦、开金锁。
【药材历史考证】金荞麦原名五毒草,其始载本草《本草拾遗》在五毒草条下云:“生江东平地,花叶如荞麦,根紧硬似狗脊。”并谓其根主治“痈疽,恶疮毒肿。”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药材产地、形态和主治考证,与本品相符。《本草从新》在“开金锁”名下曰:“产江浙,叶如革薢,高二三尺,根如首乌而无棱,内白色而无纹,略似菝葜而无刺。”据其所述考证,亦与现今药用金荞麦相符。金荞麦之名始见于清代《植物名实图考》,并列在“赤地利”名下。吴其浚曰:“江西、湖南呼为天养麦,亦曰金荞麦。茎柔披靡,不缠绕,茎赤叶青,花叶俱如荞麦,其根赭硬……”并有附图。据以上图文考证,与现今药用金荞麦相符。赤地利的始载本草《新修本草》云:“叶似萝摩,蔓生。根皮赤黑,肉黄赤。”《蜀本草》引《新修本草图经》在赤地利条下云:“蔓生,绕草木上,花、子皆青色,根若菝葜,皮紫赤色也。”《本草图经》在赤地利条下曰:“春夏生苗,作蔓,绕草木上。”以上本草所述赤地利“蔓生,绕草木上”的特征,显然与茎直立的金荞麦原植物不符。根据以上描述的形态考证,似是菝葜的近缘植物(蔓生灌木)。
【植物形态鉴定】多年生草本,高50~100cm,全体微被白色柔毛。根茎呈不规则团块状,红棕色。茎直立,纤细,多分枝,常微带红色。叶互生,具长柄,托叶鞘筒状,膜质,抱茎;叶片戟状三角形或卵心椭圆披针形,长4~10cm,宽4~9cm,先端长渐尖或尾尖状,基部戟状心形,全缘或微波状。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;总花梗长4~8mm;花小,花被片5,白色;雄蕊8,花药带红色;花柱3,柱头头状。瘦果卵状三棱形,长6~8mm,红褐色,表面平滑,先端具短尖头。花期7~9月,果期10~11月。
【药材性状鉴定】根茎呈不规则团块状,常具瘤状分枝,长短不一,直径1~4cm。表面深灰褐色,有环节及纵皱纹,并密布点状皮孔,有凹陷的圆形根痕及残存须根;瘤状分枝顶端有茎的残基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切断面淡黄白色至黄棕色,有放射状纹理,中央有髓。气微,味微涩。
【药材显微鉴定】根茎的横切面:木栓层为4~5列木栓细胞,均含棕色物。皮层较窄,薄壁组织中有草酸钙簇晶。韧皮部有少数纤维散在。木质部呈内外两层,形似年轮,外层较宽,木部薄壁细胞壁较薄,导管形大而稀少,木部射线细胞呈狭长方形,内层较窄,木薄壁细胞壁较厚,导管形小。髓部细胞圆形,壁较厚。本品粉末淡红色。淀粉粒类圆形,直径4~30um,脐点点状。草酸钙簇晶直径20~50um。具缘纹孔导管多见。韧皮纤维较少见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荒地、路旁及河边阴湿地。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西藏等省区。
【采集加工】秋季采挖,洗净,晒干。
【饮片炮制】除去杂质,洗净,润软,切片,干燥。
【性能功用】涩、微辛,凉。归肺经、胃经、肝经、肾经。清热解毒,清肺排痰,排脓消肿,祛风除湿。用于肺痈,咽喉肿痛,痈疮,瘰疬;头痛,风湿性关节炎,痢疾,无名肿毒,跌打损伤,脱肛。内服:15~60g,水煎服。外用:水煎熏洗患处。
【附注】置干燥处贮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