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传说
按条件查中药
栗子的传说故事

2015-05-29

史记春秋千户侯,晋王河东饭免愁。

慈禧健肾栗子糕,内寒暴泄煨栗优。

细嚼慢咽肥嫩暖,曝晒不如风干收。

蒸煮炒熟益滞隔,老年常食栗子粥。

  【传说故事】

  栗子入药始于南朝,最小者为茅栗,最大者为板栗,圆如弹,皮厚。味如胡桃者为石栗。华夏是栗的故乡,陕西半坡遗址中有栗子,祖先食栗有4000年历史,以兖州、宣州所产为最好。

 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《史记》记载:春秋帝王曾大力嘉奖,凡栽栗树干株以上者,竟以千户侯相待。可见,古人早就知道栗子对人体有保健强体的作用。

  相传晋朝时晋王曾经率领部队追击敌人,粮缺而功篑。此时,晋王用周围山上栗子为粮,蒸而食之,士兵们腰腿酸痛、腹泻均好,士气大振而全胜。故栗子有“河东饭”之称。

  据传说慈禧太后常食用用栗子面粉、冰糖蒸的栗子糕,以补肾强腰。

 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有人内寒,暴泻如注,令人煨栗二三十枚,食之而愈。肾主大便,栗通肾,于此可验。

  《经验方》云:治疗肾虚腰脚无力,以袋盛生栗悬干,每日食十余个。再吃猪肾粥助之,久必强健。

  陶弘景云;相传有个叫武周的人患腰脚软弱无力症,不能行走,百药无效,一天在栗子树下玩,见栗好奇而食之,味甜美,食数升便能行走。

  宋代苏东坡晚年腰腿痛,他懂医,且重视食疗,于是他养成暮年食栗习惯。每天早晚将栗放在嘴里嚼出白浆,然后分几次慢慢吞咽入腹,久而久之,其病自愈,有诗为证:

  老去自膝腰脚病,山翁服栗旧传方。

  客来为说晨兴晚,三咽徐收白玉浆。

  南宋陆游晚年有齿根浮动之症,他深谙医道,知属肾虚所致,晚食栗调治。

  有诗云:

  齿根浮动叹老衰,山栗炝燔疗夜饥。

  晚起少年京辇梦,和宁门外早朝时。

  庾信诗云:“秋林栗更肥。”方回诗云:“壁黄新栗嫩。”杜甫诗云:“山家蒸栗暖。”郑逸梅云:“肥也,嫩也,暖也,尽栗之长,非老好饕不知。”

  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云:“凡食均需细嚼,连液吞咽则有益。若顿食至饱,凡壅气伤脾。”

  李时珍云:“风干之栗,胜于日曝。”若未风干而生吃则极难消化,蒸熟、炒熟食则壅气带膈。风干易保存不坏。栗作粉食,胜于菱芡。

  清代黄宫绣云:“栗,肾之果也,味咸性温,体重而实,故能人肾补气。凡入肾亏损而见腰脚软弱,并胃气不充而见肠鸣泄泻,服此无不效。”

药材 成药 方剂 穴位
偏方秘方更多>>
中药知识